据悉,FDA审批生物仿制药的速度滞后于欧盟。
企业本次荣获苏州市技术发明奖的恩替卡韦合成新工艺以高质量、低成本的优势填补了抗乙肝药物的国内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在像袁建栋这样的各级高端领军人才的引领下,苏州生物纳米园已吸引了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覆盖新药研发、CRO研发服务外包、诊断试剂与医疗器械、纳米技术等四大领域。
创办于2001年的博瑞生物医药位于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内,专注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药物,目前已申请39项发明专利,已授权4项,其中1项为PCT专利,在抗病毒、抗肿瘤、心脑血管等领域成功开发了多个拥有自主产权的原创新药和创新仿制药物。博瑞生物和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联合申报的抗乙肝1.1类新药获得了临床批件,成为苏州首个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临床批件1. 万向德农 2. 华冠科技,在国内率先拥有了玉米深加工多项最新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木薯乙醇生产的成本较低。生物质发电概念上市公司 1. 凯迪电力,拥有生物质发电在建项目9个,并拟收购控股股东凯迪控股拥有的11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公司。
乙醇汽油上市公司:如果没有补贴,每生产1吨燃料乙醇,企业将亏损1400元左右。旗下祁东电厂预计八月底进行性能测试,通过性能测试后可并网发电,将更快受益于此次政策的出台。整体来说,跨国制药企业多是遵循上述四步骤进行,但节奏有快有慢,有先有后。
如诺华1.25亿收购天元生物,后者是国内第二大甲流疫苗供应商。相信,在十二五期间,此类并购将更频繁。而活跃的民营制药企业,如恒瑞,复星,海正,先声等是中国制药的真正生力军和希望所在。当前,小分子化学药物创新成本日益高昂,生物制药成为巨头的聚焦地,新兴生物制药企业成为巨头并购的美餐。
并购案例超过一百例,披露交易金额超过24亿美元。国内药企整合加速 2011年国内并购交易规模创了历史新记录。
新药上市、企业兼并重组、政策变化等依然是业内关注的重点。自建研发中心跨国药企拥有高度的支配权,能与本地科研机构和企业展开较深入的合作。早期跨国药企进驻中国多采用此类模式,如西安杨森是典型的例证。要么继续研发新药,要么去收购那些新兴活力四射的企业,或放下身段从事仿制药开发。
比如说之前提到的赛诺菲并购健赞。第二步,将生产基地落户中国。三是通过与国际中小型创新型合资,或并购,了解国际市场,引进创新性技术,如复星与龙沙合作,药明康德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小的收购等,都是好的榜样。二是通过并购,快速完善产品品类和核心技术。
生物制药:跨国药企必争高地 2月中旬,赛诺菲-安万特(5月,更名为赛诺菲)收购全球生物技术领军企业健赞。如礼来,辉瑞等在中国早年便建有生产基地。
并购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当年辉瑞通过反复并购,做稳全球老大位置达10年之久。全球医药产业并购战况正酣 2011年,医药生物产业波澜起伏。
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直至走向世界,需要多条腿并行,一方面重视内部的研发攻关,如恒瑞多款极有竞争力的产品即将上市。这些企业必需谋求新的突破,为今后在残酷竞争中立足。2011年5月,武田制药收购奈科明就是很好的注脚。如默沙东投资百济神舟,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是一家海归人员创办的开发抗肿瘤新型小分子和生物制剂的公司,其创始人兼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为王晓东博士。相信,步伐落后巨头也会加快在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拓展步伐。其一,2011年,强生被迫退出了心脏药物涂层支架市场,损失数十亿的市场,其关闭了两家工厂,裁员1000多人。
创新性制药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将越来越受瞩目。总之,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也成为了2011年度并购最活跃行业。
华东医药亿元收购九阳生物,康芝药业1.8亿收购延风制药,科伦药业4亿收购崇州君健塑胶等,从这些收购兼并中可以发现,国内医药企业的并购已经由价值链的并购转化为产品线的并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获取三四线渠道。
如辉源生物、尚华、药明康德等都是与跨国药企有类似合作。09年,罗氏制药468亿美元收购基因泰克,2011年罗氏在生物制药方面的研发投入经费已经超过了生物技术企业研发预算最高的15家公司经费总和,约100亿美元,巩固在生物制药领域全球老大位置,但是其它巨头也不甘人后,频频发力亦源于。
前有基因泰克,今有健赞,同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新兴生物制药企业的吉利德没有忙于被收购,而是开始在并购市场展开拳脚-去收购了Pharmasset。而有些动物相对缓慢的跨国药企,现在可能还处于这个阶段。第三类通过投资的形式来拓展研发资源,比如说礼来、辉瑞等设立了相关的投资公司来实现相应的职能。默沙东一方面看中公司的团队,另外是觊觎创新性项目。
专利药到期高峰的到来,意味着原研药企们正在告别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而不得不转战仿制药领域,开启新的竞争阀门。(3)通过收购,使产品线在高端和中低端全面布局。
之前,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公司只是进行分装和销售,收购后就可以利用葛兰素史克海王的生产平台在中国进行生产,便于其扩展中国的疫苗市场。5月,辉瑞中国投资5000万美金,成为上海医药的基础投资者的一员。
但是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以及中国医改的深入,三四线市场也成为一块肥肉。虽然,我国医药市场可以列入全球前三,可是没有进入前50强的医药企业,不管是第一集团形成的三大央企,还是拥有着活跃创新力的民企也罢,与日本制药企业都有相当大差距,说有20年差距,不算夸张,国内药企要赶上邻居的脚步,仅仅依靠齐步走是不够的。
一定意义上说,生物制药将领跑未来制药发展的方向。二是产品线并购,弥补产品品类方面的不足,如2011年5月,强生以213亿美金收购Synthes医疗,则属于强化产品线的目的。10月10日,阿斯利康宣布斥资2亿美元,在江苏省泰州市中国医药城打造生产基地,这是阿斯利康在全球投资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生产静脉注射产品和口服固体片剂,以推动阿斯利康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以及诺华中山打造仿制药基地等。但是这些损失,必定给强生带来金融市场的压力,通过兼并收购,弥补支架业务带来的巨额损失,换句话说,也为堵住华尔街同行的嘴。
创新型制药公司正在崛起 11月,生物制药公司吉利德科学与丙肝治疗药生产商Pharmasset达成110亿美金收购要约的共识。另外一笔疫苗行业的收购,葛兰素2400万英镑收购合资公司葛兰素史克海王剩余的51%股权。
赛诺菲收购健赞,一是帮助赛诺菲拓展生物制药的市场,占据生物制药高地。目前已经开展了3个新药研发项目,主要针对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皮肤癌。
同时,这次是125年来强生最大的一次收购行动,也大大加强了强生在骨折和创伤领域的地位,强化龙头老大的地位。上药作为辉瑞中国市场最大的分销客户,此次投资可谓水到渠成。